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oa 基于流固耦合与多智能体的堤防决口应急响应仿真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1 为克服堤防决口模拟中静态或单一灾害演化、多因素动态交互影响缺失以及灾害演化、应急决策响应与救援力量调度综合模拟等方面的不足,提出1种基于流固耦合模型和多智能体系统的堤防决口救援联动仿真框架。该框架采用浅水方程模型模拟决口洪水动态漫延过程,耦合泥沙悬浮搬运模型定量解析水流对堤坝的侵蚀与沉积机制,同时引入多智能体系统构建“灾害演化—救援调度—应急决策”动态交互模型,实现多因素耦合下的应急决策推演,并以2024年洞庭湖团洲垸堤防决口事件为案例进行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框架能够有效模拟决口扩展及救援过程,预测灾害演化趋势,生成救援处置建议,可为堤防决口应急响应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5 12 0 田冉冉,张辉,闫小丽,陈涛,许文哲,张彦博,肖瑶,王巍 障碍物遮挡条件下室内变压器典型消防系统灭火效果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2 为探究不同障碍物遮挡条件下室内变电站消防系统的灭火有效性,搭建全尺寸110 kV封闭空间变压器灭火测试系统,利用高压细水雾系统和压缩空气泡沫系统(CAFS)开展灭火实验。通过分析2种灭火系统的灭火过程、灭火时间、空间温度分布、热辐射强度等关键参数,研究不同障碍物遮挡条件下的灭火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CAFS在灭火时间和冷却效率上明显优于高压细水雾系统,但在隔绝热辐射方面,高压细水雾系统的效果更好;障碍物的遮挡比会显著影响高压细水雾系统和CAFS的灭火效率,且灭火效率与障碍物遮挡比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障碍物遮挡比对CAFS灭火效率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室内变电站消防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保障变电站的正常运行。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3 20 0 赵金龙,孔维珖,张长洋,翟旭,黄弘 基于多参数体征监测的救援人员安全状况实时评估系统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3 为提高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出1种基于多参数体征监测的救援人员安全状况实时评估系统。在硬件部分,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ESP32通信芯片控制器为核心,集成DS18B20体温模块、MAX30102心率血氧模块、S1216F8-BD北斗定位模块和LD2410C雷达模块;软件部分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管理与分析、交互界面与功能以及警报与响应系统。此外,系统设计基于频域变换的心率血氧运动噪声去除算法,以提高监测数据精准性。通过模拟救援人员在6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数据集评估算法性能,控制平均相对误差在4%以内;并基于多参数体征监测的救援人员安全状态预警分析模型,利用人体安全状态医学数据库数据构建智能监测预警算法。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对救援人员体温、心率、血氧、运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实时监测,并能保证较高的监测数据精准性,同时能够对救援人员的安全状况进行分级评估,并作出预警处理。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救援人员在复杂救援环境中的安全保障和救援效率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21 26 0 李文杰,陈长坤,张健,林子达 面罩呼吸阻力对心肺运动实验结果影响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4 为探究心肺运动实验中,利用呼吸面罩收集的呼吸气体进行实验分析,是否会与真实运动场景中不佩戴呼吸面罩的结果产生偏差,研究呼吸面罩产生的呼吸阻力对个体通气量的量化影响。首先,利用通气阻力标准测试仪测量心肺运动实验所用呼吸面罩在不同通气量时的呼气阻力和吸气阻力;其次,共招募30名身穿短袖长裤的男性受试者在恒温恒湿环境下(环境温度25 ℃、相对湿度50%)开展心肺运动实验,测量并分析其在不同运动速度工况下的通气量(先静坐30 min,后依次从2~9 km/h逐渐增加运动速度进行连续运动,每种速度运动10 min,每次速度增量1 km/h);最后,提出针对个体通气量的实验结果修正方法,并将修正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运动速度在2~6 km/h时,通气量从18.57 L/min逐渐增大至34.57 L/min,在此范围内,实验获取的通气量与理论计算的通气量差别较小;当个体运动速度在7~9 km/h时,通气量从56.14 L/min迅速增大至73.20 L/min,修正后通气量相比修正前最大增加约30%。研究结果可为心肺功能运动实验结果的数据修正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27 32 0 申梁昌,黄梦瑶,贺非凡,吴家麟,李亚运,付明,骆晓伟 基于演化博弈的突发事件协同研判行为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5 为探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多主体协同研判机制对应急决策效能的影响,结合前景理论(PT)与心理账户(MA)理论,通过效价账户和成本账户的价值判断矩阵构建演化博弈的价值感知矩阵,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一线人员、专家和政府官员三方决策主体的交互机制,并通过MATLAB仿真模型分析关键因素对突发事件协同研判行为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合作是应急响应效率的核心保障,当三方均采取积极策略时,系统行为演化稳定性最强,应急决策效能最好;行为成本与激励机制显著影响决策偏好,降低行为成本、借助物质激励可有效促进三方协同响应;风险调控是抑制消极行为的关键,提高消极策略的风险系数(如对瞒报、群体盲思实施问责处罚),可推动策略向积极方向演化;价值感知参照点的动态管理能够优化决策路径,通过提高成本参照点(如量化渎职损失)与降低效价期望(如合理设定绩效目标),结合应急知识宣教,激发主动应对意愿。研究结果可为构建更加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思路,为政策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33 41 0 王彩萍,马嘉怡,苏畅,邓军 基于改进D*Lite算法的疏散路径规划方法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6 为应对应急疏散中大面积路网结构的路径规划问题,提出1种改进D*Lite算法的疏散路径规划方法。首先,根据不同邻域结构的路网特点,采用多邻域网络流遍历方法;其次,为解决算法在路网结构的独头或环形路段中无法继续搜索的问题,提出1种双层搜索的方式;此外,基于路径坡度变化,优化算法的代价计算方式;最后,为检验改进D*Lite算法的路径规划能力,探讨区域危险发生、区域危险新增和区域恢复3种情景下的路径变化,研究D*Lite算法在考虑路径坡度情况下的避险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能够根据危险情况的变化调整路径,且考虑路径坡度能够获得更为准确的疏散时间。研究结果可为应急疏散工作提供指导。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42 49 0 李墨潇,张建辉,王晟旻,冯谦,张斌,邱绍峰,耿明 基于改进FMEA方法的突发事件主要特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7 为有效应对不确定的信息环境,提出1种改进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FMEA)的突发事件主要特征分析方法。首先,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充分挖掘突发事件事故报告的文本信息,提取突发事件的不同特征;其次,采用历史案例的事故报告统计各特征的发生度O和严重度S,专家利用犹豫模糊语言集定性评估检测度D,对突发事件不同特征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分析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于瓦斯爆炸事故,并与已有FMEA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高效分析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为丰富和拓展FMEA方法的应用领域及范畴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50 57 0 王亮,罗洋,张自欣,王应明 MOA视角下公众极端气候灾害信息规避行为生成机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8 为厘清公众极端气候灾害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机制,采用MOA框架与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CAPS)构建公众极端气候灾害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机制模型,引入PLS-SEM和fsQCA方法对问卷样本予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PLS-SEM方法得出公众极端气候灾害信息规避行为受动机、机会与能力3类因素影响。其中,动机层因素中感知价值与应急安全意识负向引导心理抗拒;机会层因素中心理距离正向引导倦怠情绪;能力层因素中自我效能负向引导焦虑情绪,最终促成信息规避行为。fsQCA分析发现,公众极端灾害信息规避行为生成过程中存在“机会-能力优先驱动”型、“动机-机会-能力并驾齐驱”型及“动机-机会-能力共同约束”型3条组态路径。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极端气候灾害信息传播效果和公众极端气候灾害防范与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58 69 0 刘玮,刘淑琴 基于COM-B模型的职业健康行为量表的开发与验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9 为设计开发可以解释职业健康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技术工具,采用题总相关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的方法,结合职业健康文化量表的研究基础,编制基于COM-B模型的职业健康行为量表,并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能力量表包含3个维度共9个题项,动机量表包含7个维度共21个题项,经验证具有优秀的内部一致性、因子成分稳定性和模型拟合度,得到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因此形成最终的正式量表,在COM-B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职业健康文化融入其中,体现良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职业健康相关行为的解释与干预提供支持。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70 79 0 杨雪松,李一奇,王利群,佟瑞鹏,曾明荣 双重领导力网络互动对员工安全创新行为的跨层次影响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0 为探讨双重领导力网络互动对安全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基于权变领导理论和网络嵌入理论,构建以群体心理安全和个体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的链式跨层模型。借鉴成熟量表对621名高危工作者展开问卷调研,采用Mplus 8.3和Bootstrap方法分析并验证假设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双重领导力网络互动对员工安全创新行为有直接正向的影响效果;群体心理安全在双重领导力网络互动与安全创新行为之间起到跨层中介作用;个体吸收能力在双重领导力网络互动与安全创新行为之间同样起到跨层中介作用;群体心理安全正向促进个体吸收能力,并且双重领导力网络互动能够通过心理安全和吸收能力的跨层中介作用于安全创新行为。研究结果可为高危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安全创新的指导提供新的领导思路。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80 86 0 王丹,宋远志 综采工作面支架接尘与喷雾降尘联合控除尘技术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1 为缓解现代机械化作业及大采高工作面采煤条件下液压支架移架落尘量增大、移架粉尘危害加重的难题,基于“阻隔-沉降”理念,运用支架接尘和喷雾降尘原理,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验证等技术方法,创新性提出湿式支架封闭控除尘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喷雾压力及喷嘴孔径的增大,雾场覆盖范围及雾场质量浓度会逐渐增加,形成的雾滴粒径更小,粒径分布更集中。内部雾场在p=6 MPa,d=2.0 mm时精细雾化喷嘴形成的内部喷雾场效果最优,外部雾场在p=8 MPa,d=2.4 mm时广角实心锥形喷嘴形成的喷雾场效果最优。采用该技术后,在未开启喷雾时工作面严重污染粉尘区域已缩减约50%,降尘效率达81.01%,开启喷雾后工作面严重污染粉尘区域面积进一步缩减,降尘效率提升至93.73%,对维护一线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有显著效果,可为控除尘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87 95 0 彭慧天,李久超,乔金林,郭立典,张义龙,汤澳 综采工作面卸压瓦斯“孔-巷”协同抽采技术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2 为有效控制综采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保障矿井安全生产,优化采动卸压瓦斯抽采技术体系。采用二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方法,结合倾斜开采条件下“孔-巷”系统变形率与声发射能量变化规律,研究高抽巷与定向长钻孔的布置参数及抽采口位置;构建综采工作面采动卸压瓦斯“孔-巷”协同抽采技术模型,并基于负压分配优化试验分析最佳抽采参数组合。研究结果表明:高抽巷合理平距为5~7倍采高,垂距为4.48~6.40倍采高;定向长钻孔合理平距为3.4~6.0倍采高,垂距为2.40~4.00倍采高;高抽巷抽采口最优位置为距离切眼52 m处;定向长钻孔与高抽巷负压比例分配为0.9∶14.5~1.3∶17.5时,抽采效率显著提升,瓦斯体积分数可稳定控制在安全阈值以下。研究结果可为高瓦斯矿井采动卸压瓦斯抽采系统设计、参数优化及安全防护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与工程实践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96 104 0 赵鹏翔,金权,李树刚,刘元嘉,袁相磊,王捞捞,甘路军,潘磊 碎软煤层分层切削细化钻屑防堵机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3 为探究分层切削钻进钻屑运移防堵功能,采用理论分析、钻进试验、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钻屑运移数学模型,分析钻屑粒径、排渣空间对钻孔排渣影响规律,验证分层切削钻具细化钻屑的功能及其排渣效果,并开展现场钻进对比性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钻屑粒径越小、排渣空间越大,钻屑的启动风压越小,钻孔堵塞风险越小,综合考虑钻具尺寸与强度,建议优先选择终孔直径113 mm的钻头和73 mm的钻杆;钻进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层切削钻具能够细化钻屑,其排渣效果优于常规钻具;工业性试验表明,分层切削钻具使得钻孔出渣更均匀连续,钻屑基本呈粉末状,钻进深度提升了13.89%,钻进速度提升了16.04%。研究结果可有效促进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并为瓦斯抽采钻孔钻具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05 112 0 王永龙,麻登辉,余在江,王振锋,赵澳琪,张辉 基于CFD-DPM的微气旋结构中粉尘捕集特性模拟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4 为探究煤矿工人个体防护多元方法,基于煤矿井下粉尘污染背景,采用气旋分离技术用于个体初级除尘,研究微气旋结构的粉尘捕集特性:建立并改进微型气旋结构,采用CFD-DPM方法、结合RNG k-ε对微型旋风分离结构中的多相流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着重分析粉尘颗粒的分离特性,探讨影响气旋结构中粉尘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气旋结构的圆锥体内流场湍流剧烈,发生涡旋核心偏移的摆尾现象;适当增加入口风速有利于提升粉尘颗粒在微气旋结构中的捕集率,大粒径粉尘的捕集率较高,排气管直径的增加会加快气旋装置内外部旋流的速度,可提高粉尘的捕集率。研究结果可为改进微型气旋结构、丰富个体防护方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13 118 0 张虎,郭恒,何新建,常彬彬,耿凡,陈曦 煤体强度差异对裂缝跨界面扩展影响规律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5 为探究岩煤界面两侧力学性能差异对裂缝跨界面扩展行为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制的单面可视煤岩真三轴水力压裂试验系统,对含不同强度煤体的组合体试块开展真三轴水力压裂试验。采用AE与DIC分析方法研究裂缝跨界面扩展过程的声发射和应变场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在低强度煤层扩展过程中缝网展布形态复杂,水压曲线呈现出高频次的锯齿状波动,声发射信号反应较为剧烈;在高强度煤层扩展过程中缝网展布形态相对单一,水压曲线呈现出较低程度的波动,声发射信号反应较为平静。裂缝在扩展过程中两侧会出现明显拉伸与压缩应变局部化区域,应变局部化区域形态与裂缝扩展路径基本一致。随着裂缝跨越岩煤界面进入煤层,裂缝两侧呈现出明显的拉伸与压缩应变局部化带,不同强度煤岩体试块相较起裂时增大了4.29~11.09倍。裂缝两侧应变集中程度也迅速增大,拉应变值和压应变值分别增大了2.07~2.46倍和1.15~5.02倍。研究结果对顶板导向水力压裂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19 125 0 刘洪杰,马衍坤,王小岐,周健 卫星遥感影像在尾矿库安全风险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6 我国尾矿库数量多、分布散,大多处于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地区,部分尾矿库库区面积大,难以全面掌握尾矿库整体风险状况,且相当数量的尾矿库为位于生活区、工矿企业或城镇等上游的“头顶库”,随着尾矿逐年堆积,尾矿库溃坝风险更加突出。为进一步提高尾矿库风险监测能力,弥补尾矿库地面监测成本高、盲区多、采集难度大等问题,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尾矿库水体面积、下游重要设施等关键指标识别与风险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地面监测,卫星遥感监测具有快速、高效、成本低、探测范围大和受地面环境限制少等优势,在获取尾矿库区域宏观信息、关键指标参数变化、下游风险区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可有效提升尾矿库风险监测能力,为尾矿库早期风险识别和事故调查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26 132 0 李振涛,付士根,郭利,褚衍玉,王守印 基于深度学习的矿井视频流异常检测算法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7 为了探究矿井复杂环境中视频流检测精度问题,提出1种基于YOLOv4深度优化的复杂环境视频流异常检测算法,增设SE模块提升特征提取效率,改进SPP、PANet模块优化异常检测能力;提取矿井现场真实数据,对数据集中4 500多张异常行为进行模型训练,采用深度优化的YOLOv4算法进行识别,标注出视频异常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YOLOv4算法,深度优化后的模型平均精确率均值(MAP)为98.02%,MAP提升16.6百分点,每秒传输帧数(FPS)提高至28.56。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矿井复杂环境下视频流检测精度提供思路和方法。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33 140 0 索智文,丁剑明,屈波,张兰峰,申茂良 陡倾顺层岩质滑坡时空非均质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8 为深入理解陡倾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开展底摩擦试验,借助PIV系统刻画陡倾顺层岩质滑坡变形破坏过程中的非均质特性;基于试验及理论推导,建立考虑滑坡时空非均质变形破坏特性的力学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模型,滑坡时空非均质力学模型在模拟陡倾顺层岩质滑坡层间错动、层面张裂与整体破坏3阶段变形破坏特征方面更为准确,其层间破坏区分布、加速变形特征与试验结果更为吻合,印证滑坡变形破坏的时空非均质特性是促使陡倾顺层岩质边坡滑坡发生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可为陡倾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41 147 0 文代颖,陈国庆,孙祥,帅文杰,王立娟 基于SSA-RBFNN的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9 为了改善传统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存在对样本数据依赖性强、参数选择复杂、收敛速度慢等缺陷。将麻雀搜索算法(SSA)应用于RBFNN预测模型,提出基于SSA-RBFNN的CFST界面粘结强度预测模型,收集319组数据建立数据库,选取8种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层参数和界面粘结强度作为输出层参数,分别建立RBFNN和SSA-RBFNN模型。通过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决定系数(R2)等指标,将2种机器学习模型与6种现有公式进行比较,评估它们在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方面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2种机器学习模型比公式精度更高。其中,SSA-RBFNN模型有更好的预测性能,更有助于高效预测CFST的界面粘结强度。研究结果可为CFST结构工程设计提供相应的预测方法和技术支持,可以帮助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更好地评估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48 155 0 刘文博,杨喜娟,王力,李子奇 CO<sup>2</sup>驱注入井管柱失效风险控制决策方法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20 为提高油气开采的效率和安全性,并有效减轻CO<sup>2</sup>驱注入井管柱失效带来的潜在后果,提出1种实现风险最小化和成本效益最大化的CO<sup>2</sup>管柱失效事故控制决策方法。通过系统辨识CO<sup>2</sup>驱注入井管柱失效形式和失效因素,构建CO<sup>2</sup>驱注入井管柱失效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评估管柱失效概率、识别关键致因和失效路径;基于不同管理措施的风险管控效用和执行成本,确定最优的CO<sup>2</sup>驱注入井管柱失效风险管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CO<sup>2</sup>管柱失效事故风险管控的最佳方案为同时采用改进注入工艺和优化防腐措施,对保障CO<sup>2</sup>驱油与封存的过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56 162 0 牛腾,徐毅,韩子月,宁昕 深水钻井安全密度窗口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21 为解决深水盐层安全密度窗口窄、盐层蠕变导致缩径卡钻、盐层溶解扩径导致井眼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采用实验拟合的方法得到盐岩蠕变模型和盐岩溶解速率模型的相关参数,经推导得出控制井眼蠕变缩径速率的当量钻井液密度计算方法,以及钻至任意深度时盐层安全蠕变缩径速率计算模型,形成深水盐下钻井安全密度窗口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抗盐钻井液可以将井眼1 d的溶解扩径率降至1%以下,其中蠕变缩径速率与盐层作业的时间窗口密切相关,综合考虑分析即可得到盐层钻井时作业时间窗口内特定钻井液盐质量浓度条件下控压钻井所需的安全密度窗口。研究结果可为深水盐层的安全钻井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63 169 0 苏峰,邓文杨,朱杉,黄懿强,王志伟,王志远,陈刚,张明伟 基于时间窗的无人机配送应急物资路径规划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22 为提升灾后应急物资的配送效率,针对灾区物资需求的紧急程度差异,提出适用于三维空间的无人机路径优化模型。该模型在软、硬时间窗约束下,以最小化总配送延迟时间、降低软时间窗的惩罚成本和减少硬时间窗的违约次数为优化目标。首先对原始的空间信息进行数据清理和整理工作,构建从物流基地至各个灾害地点的最优路线集群,之后考虑无人机实际应用的路径问题,最后使用遗传算法求解最佳运输策略与运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此种方法能够求解同时满足时间和成本双层要求的紧急救援物品输送线路,对于援助行动具备一定的理论和操作实施性参考意义。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70 176 0 吕伟,吴嗣贤,吴子涵,李颖,钱刚毅 直升机外吊挂转运小型救援艇缩比实验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23 为量化研究直升机外吊挂转运小型救援艇摆动角度及稳定性,提升操作效率和安全性,设计搭建直升机外吊挂转运小型救援艇实验平台,采用缩比实验,研究来流速度、绳索长度、救援艇型号、救援艇朝向等因素对救援艇摆动角度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来流速度对直升机外吊挂转运小型救援艇影响显著,需限制最大和最小飞行速度;外吊挂绳索过长、过短均会增加摆动角度和降低稳定性;在5 m/s来流速度、4 m外吊挂绳索、救援艇相对来流速度方向0°工况下,ME300救援艇摆动角度最小且稳定性最佳;救援艇的初始朝向由受力平衡下的静止朝向决定,对摆动角度和稳定性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直升机转运救援艇的安全性和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77 185 0 谢家雨,朱亚男,阮涛,李希全 面向民航飞机故障安全诊断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24 为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民航飞机设备故障维修知识,提高飞机故障安全诊断的决策效率,提出融合数据增强和多尺度注意力机制的飞机设备故障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首先,创建基于语义相似性的实体集构建模式,结合余弦相似度计算扩充数据样本。其次,采用多尺度注意力对BERT-BiLSTM-CRF模型进行优化改进,以提升知识抽取时局部和全局信息的关注度。最后,利用Neo4j图数据库搭建飞机设备故障知识图谱,并辅助开发智能问答系统用于决策推荐。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解决模型在小样本数据上的局限性,且故障文本知识抽取性能较基准模型显著提升,实体识别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别达到92.59%,94.68%和93.62%,为搭建知识图谱提供可靠信息。研究结果可为实现飞机故障的高效诊断和预防飞机事故风险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86 194 0 朱江,谢涛 基于文本挖掘的我国航空安全政策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25 为探究我国航空安全政策制定现状及完善方向,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对航空安全政策开展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多元尺度分析,总结当前政策关注的主要内容及侧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应急救援、航空运输、安全运营、民用航空器的适航管理、机场及相关机构的安全管理为当前政策关注焦点;针对通用机场已初步建立分类分级的运行管理体系,新修订的有关航空运输的法律规章基本满足当前业务发展新需求;立足现实需求,民用航空器领域的法制建设尚不成熟,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和安全运营体系尚需完善。研究结果可为航空安全政策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195 200 0 李柯,张世豪,罗帆 大城市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异质性分析*——以郑州市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26 为分析大城市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异质性,采用郑州市2016—2020年交通事故数据,探讨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以事故结果为因变量,以天气、季节、道路横断面等17个因素为自变量,研究早晚高峰时段各因素对事故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高峰交通事故在时空分布特征上存在差异,部分因素表现出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晚高峰时,机非混合道路、非机动车道、高架路段、一般弯道、能见度101~200 m、碰撞固定物、刮撞和碾压行人对死亡事故有显著影响;早高峰时,机非隔离道路、碰撞运动车辆对死亡事故有显著影响。早晚高峰时,非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导致的事故对死亡事故影响一致,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大城市有关部门制定和改善早晚高峰时段的交通事故防范措施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201 208 0 乔洁,曾凯凯,朱屹晨,刘永杰,赵晨,刘永涛,仇世侃 “两客一危”车辆危险驾驶行为前兆因素识别及预测模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27 为深入分析“两客一危”车辆的危险驾驶行为,基于上海市“两客一危”的危险驾驶行为数据,梳理包括车道偏离、车距过近、分神驾驶、前向碰撞、疲劳驾驶和其他类,共6类危险行为数据集,并基于多元Logistic模型对危险行为的潜在前兆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序时间内的累计危险行为次数、持续驾驶时长和驾驶时间(4∶00~6∶00)对这6种危险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前序的车道偏离、分神驾驶、前向碰撞、疲劳驾驶行为分别对6种危险驾驶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对比LSTM,Bi-LSTM与Bi-GRU3种模型的预测效果,可知Bi-LSTM在测试集上的预测效果最好,其准确率比LSTM模型高7百分点,比Bi-GRU模型高4百分点,并且Bi-LSTM和Bi-GRU模型在疲劳驾驶和其他类的预测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两客一危”车辆危险驾驶行为的预防、管理以及智能监控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209 217 0 陈敬松,王艳,周栩佳,周欣,王志甜,杨逢春,李易,王俊骅 基于生理信号的消防员体力疲劳识别*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28 为研究消防队员体力疲劳状态的评测指标并进行疲劳识别,以体能训练诱导消防员体力疲劳,并以时间知觉分析方法确定体力疲劳是否产生,采集18名被试消防员在日常训练诱导疲劳前后的脑电、肌电和眼动信号进行疲劳识别研究。首先采用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对采集到的脑电、肌电和眼动信号进行统计分析,7种肌电指标和1种眼动指标在体力疲劳状态下发生显著变化。其次,使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RMR)算法和ReliefF算法对初选的生理指标进行特征优选,AEMG、Median F、Mean F、Mean P和Total P这5项肌电指标和眼动指标中的瞳孔直径为指标降维优选结果。最后,基于特征优选后的生理指标,使用Logistic Regression、Random Forest、Support Vector Machine、XG-Boost和K-Nearest Neighbors机器学习方法开展疲劳识别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eliefF算法优选后的指标采用Random Forest机器学习方法对消防队员的体力疲劳识别性能最好(ACC=0.943,SN=1.000,SP=0.882,PR=0.900,F1=0.947,AUC=0.971)。研究结果可为有效识别消防队员体力疲劳和制定合理的日常训练计划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31 00:00 2025年3期 218 226 0 付文卓,郑欣,张放